中美两国近些年来局势异常紧张,“科技战”、“关税战”接踵而至,甚至有过激言论称,中美之间必将有一场大战。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俄罗斯一个资深的战略分析专家希特尼科夫却预测:“如果美军介入台海事务,跟中国动手,那么一周之内,它的兵力伤亡可能会超过十万人。”
十万人,相比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中累计伤亡数字,这连个零头都不到。如果真的发生在短短一周之内,这意味着什么?
美军的“无限自信” 美军的确拥有无与伦比的全球影响力与硬实力。威武的航母战斗群、高超音速武器、F-35隐身战斗机,这些令人联想起“科技无敌”的武器,确实是过去美军霸权的关键支持,但美军其实并未做好打一场高强度战争的准备。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受五角大楼委托进行的多次兵棋推演早已揭示了许多尴尬真相:目前美军的库存弹药仅够支撑持续几天的高烈度作战。 需要远程打击的先进导弹,一旦动用完,就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补充,而这些日常维持全球部署的弹药储备,在台海这种极度耗费资源的战场上,只会加速耗尽。
亚洲的战争环境与美军过去的所有战争经验完全不同,美军的作战模式一向依赖超远距离直接打击核心目标,同时确保关键后勤补给畅通。 可台海距离美国本土数千公里,其“跨越半个太平洋”的漫长补给线意味着:一旦被中国凭借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切断,美军在亚太地区的作战效率将迅速下降。在现代战争中,后勤并不只是“后台支援”,而是决定成败的命脉。
希特尼科夫提到,美军在兵棋推演中不断暴露出航母战斗群的脆弱性,而中国研发的“航母杀手”东风系列导弹更像是一把悬在美军头顶上的利剑。 一枚东风-21D导弹即可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航母变成一片火海,而这种导弹的突防能力高达70%以上,当前的美军防御系统根本没有完全应对的方法。
F-35战斗机固然十分先进,但高昂的维护成本使得它一旦在战区消耗过多,美军的后续补充能力会变得难以为继,再加上中国的反隐身雷达和饱和打击能力,出场即被锁定也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 中国的“区域巨兽” 任何揣测台海未来局势的人都不得不直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本土作战中的压倒性地理与资源优势,在这一狭长区域内,中国已经构建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陆基、空基与海基协同运作的区域拒止系统。
这种体系的本质更像是一张能吞噬入侵者的“区域捕兽夹”,东风导弹系列便是其中的关键支撑点,它的射程不仅覆盖第一岛链,还可打入第二岛链,甚至包括关岛这样的美军核心基地,东风-26射程长达4000公里,是“航母杀手”的进化版盈亚配资,能够精确打击移动中的目标。 而这并不是中国手中的唯一杀器,在现代战争中,情报与定位技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敌方舰队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实时追踪,那么这些舰队几乎是以“待宰之姿”挺进雷区。
而中国已构建起完整的卫星定位和无人机侦察体系,这就使得东风导弹的打击精准率大大提高。据希特尼科夫与美军的多次模拟显示,如果中美冲突升温,美军舰艇在中国大陆1500海里范围内随时可能遭遇制导导弹精准袭击,连航母战斗群都不例外。 中国空军和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近年来发展迅速,而从空基的轰炸机部队到水下的潜艇攻击网络,中国军队展现了对周边地区全覆盖式的威慑力。
特别是空基力量中如轰-6轰炸机挂载远程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模式,实际上已经让美军的轰炸强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战争的复杂性 虽然希特尼科夫看似是在谈军事,但对这场假设的冲突背后深藏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他的点评更是直击要害,中美真正的冲突并不只是导弹飞过天空的瞬间。政治与经济是主战场。
美军的“无限军费”事实上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长期依赖之上的,而美国自身的制造业能力已经难以支持全面的资源调动需求。 如果台海冲突爆发,中国完全可以通过限制部分商品出口,瘫痪美国的多个硬件关键领域。这一点,拜登政府其实心知肚明。
不仅如此,美国的政治环境也让战争成为极不稳定的可能性,军工复合体的利益正在通过渲染“中国必有威胁”的论调不断熏陶公众舆论。但战争这种事情有时并不能由普通百姓决定,而是由阴影中的少数人推动的。 每一次关于“军事危险”的演讲,都会让美国军工企业的股价一飞冲天。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些军火巨头在“战争营销”的配合下,股票通常会有17%的涨幅。
无法忽视的是,台湾地区的“挑衅行为”有时也是绑架美国涉台政策的重要推手,通过高额资助美国某些政客,台湾更期望向外宣扬“只有美国能保护它”的战略绑定,而在没有实际决策的合作局面下,任何大国冲突都将迅速升级为鱼死网破的局面。
伍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